研究發現逾七百公頃棕土未納入現有發展計劃 團體批政府刻意貶低棕土發展潛能

「本土研究社」是日發表《合棕連橫: 新界棕土發展潛力研究》,審視全港棕地的發展潛力。

研究以地塊分析(land parcel analysis)的方法進行,參考洪水橋新發展區的道路寬度,以二十米作為緩衝區,把距離不多於二十米範圍內的相鄰棕土群視作同一棕土地塊。

研究發現截至二零一七年,全新界共有九十四個相等於或大於兩公頃的相鄰棕土群,總面積約一千一百七十公頃,相等於七個荃灣市中心面積,當中大於或等於三十公頃的相鄰棕土群有七個,分別位於洪水橋、元朗南、廈村、橫台山、坪輋、龍鼓灘及麒麟村,其中只有洪水橋、元朗南、廈村有具體發展計劃或確實時間表。

調查顯示現時未被納入現有發展計劃而面積相等或大於兩公頃的棕土面積達七百二十三公頃,若以當中的三分一用作興建低至高密度的鄉村式公營屋苑,粗略估計可容納近八千四百戶,相當於現時劏房住戶人數。

團體批評政府成立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未進行地塊分析前已表示棕土地塊零碎是不負責任的做法,質疑政府刻意貶低棕土發展潛力以引導市民認同填海、開發綠化帶等社會、環境、財政成本極高的土地選項。

團體要求政府全面審視發展區內外棕土發展潛能及土地受破壞的程度,並採取「三分棕土」的模式善待棕土,即若棕土能夠被修復,應修復為農地或林地;若棕土不能被修復且面積大於十公頃,則可用作發展或系統地重置棕土作業;若棕土不能被修復而面積小於十公頃或受周邊環境限制而不宜作大型發展,則可用作興建低密度的鄉村式型公營屋苑。團體亦要求在發展時訂立「先棕後綠」的原則,先充分使用棕土,然後才考慮填海、開發綠化帶等對財政、生態及社區影響較大的土地選項。

文、攝:Liona Li
#TMHK20180315

%d 位部落客按了讚: